正在阅读:“二月二 龙抬头” 原来是这些讲究!
分享文章

微信扫一扫

参与评论
0
当前位置:首页 / 聊城头条 / 生活宝典 / 正文

638066960777584698159109635.png

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,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,仅管理员可见

“二月二 龙抬头” 原来是这些讲究!

转载 超级管理员2024/03/11 17:02:35 发布 IP属地:未知 来源:圆明园遗址公园 作者: 172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


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

俗称“龙抬头”

又称春耕节、农事节、青龙节、春龙节等

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

相关的习俗您都知道嘛?



二月二为何“龙抬头”

“龙”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,每岁仲春卯月(斗指正东)之初,“龙角星”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,似龙头抬起,故称“龙抬头”



苍龙七宿的出没与降雨相互对应,古人认为是龙掌管着降雨,而降雨又决定着农耕收成。在农耕文化中,“龙抬头”标示着阳气生发,雨水增多,万物生机盎然。龙兴治雨,自古以来人们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、驱邪攘灾、纳祥转运的日子。


“皇后送饭,御驾亲耕”

龙抬头之日,处在惊蛰和春分之间。此时,大地回春,生机勃发,进入农事的春耕季节。有俗语:“惊蛰一犁土,春分地气通。”皇帝要在此日到籍田亲自耕田,即是民间所说“皇后送饭,御驾亲耕”。农历二月二皇帝耕田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。伏羲氏“重农桑,务耕田”。之后的黄帝、唐尧、夏禹等纷纷效法先王。到周武王,还将这一做法定为国礼,并设有司徒、田畯等农官管理籍田。皇帝耕田时要“三推三返”,之后,王公诸侯“五推五返”,孤卿大夫“七推七返”,士“九推九返”,然后籍田令率部属耕播完毕,礼仪结束。于是,天下春耕开始。


《雍正帝先农坛亲耕图》


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,都要到先农坛内耕地松土,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,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改为出圆明园,到“一亩园”(今海淀圆明园西侧)扶犁耕田。


清代年画《二月二龙抬头》


清代有年画《二月二龙抬头》,画中有一个头戴王冠、身穿龙袍的皇帝,左手扶犁把,右手扬牛鞭,正在耕地。身后的太监打着华盖,前面的太监牵着一头牛,牛拉着犁迈步向前,后面是前呼后拥的群臣。皇后乘坐着手推凤辇,在骑马侍卫的护卫下前来送饭。画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:“二月二,龙抬头,万岁皇爷使金牛。九卿四相前头走,八大朝臣在后头。正宫娘娘来送饭,保佑黎民天下收。”

“二月引龙,熏百虫”

古代将自然界中的生物分成毛虫、羽虫、介虫、鳞虫、人类五大类。毛虫指披毛兽类,羽虫指鸟类,介虫指带甲壳类,鳞虫指有鳞之鱼和带翅昆虫类。龙是鳞虫之长,龙出则百虫伏藏。二月初二正是惊蛰前后,百虫萌动,疾病易生,虫害也是庄稼的天敌,因此人们引龙伏虫,希望借龙威镇伏百虫,所以二月二这一天,人们纷纷摊烙煎饼、燃烧熏香,希望凭借烟气驱走毒虫。农村盛行用炉灰“打囤” ,预祝丰收。



撒灰引龙,清朝潘荣陛《帝京岁时纪胜》记载:“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,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。”《析津志》也有类似说法:“二月二日……五更时,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,直入家中房内,男子妇人不用扫地,恐惊了龙眼睛。”沈榜《宛署杂记》说:“二月引龙,熏百虫。”将灰撒在家里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寓意:撒在门前,寓意是“拦门辟灾”;撒在墙角,寓意是“辟除百虫”。


“吃龙食,剃龙头”

二月二这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,北方百姓在这天饮食多以龙为名。清末《燕京岁时记》记载:“二月二日,古之中和节也。今人呼为龙抬头。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,食面者谓之龙须面。闺中停止针线,恐伤龙目。”



吃春饼为“吃龙鳞”,吃面条为“吃龙须”,吃馄饨为“吃龙眼”,吃饺子则叫“吃龙耳”,面条、馄饨一块煮叫做“龙拿珠”,吃葱饼叫做“撕龙皮”。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。



民俗中二月二是理发的日子。天上“龙抬头”,地上的人也要“剃龙头”。民谚说“二月二剃龙头,一年都有精神头”。儿童理发,叫剃“喜头”,借龙抬头之吉时,保佑孩童健康成长,长大后出人头地;大人理发,辞旧迎新,希望带来好运,新的一年顺顺利利。每逢二月二这一天,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,生意兴隆。



“二月二,龙抬头;大仓满,小仓流。”

您今天剃龙头了嘛!




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侵权请联系;

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,仅供参考、交流之目的。


已有0人点赞

637334300423557261344394321 - 副本.jpg

0条评论

 
承诺遵守文明发帖,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/300